“宿舍刷剧戴耳机嫌麻烦,外放又怕吵到舍友”“想吃螺蛳粉,又怕味儿太大影响别人”,你是不是也总在“选A还是选B”里内耗?
10月20日,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上,主讲教师宋露琴与徐佳老师以学生高频纠结的“小事”切入,再延伸到采石场与养蜂场纠纷、小区免费车位之争、垃圾分类争议等现实难题,用跨学科视角拆解“资源怎么用、事儿怎么谈”,让科斯定理变为解决麻烦的实用小工具。

课堂开始,宋露琴老师以“家庭阳台使用权之争”破题:“妈妈用阳台晾衣服是生活必需,没它就得买烘干机;爸爸堆杂物只是图方便,换个角落也能放。”她从经济学视角点明“谁用得好就归谁”——资源应流向价值更高的用途。徐佳老师随即补充法学边界:“《民法典》规定公共空间需‘合理使用’,妈妈的需求更必需,爸爸若想占用,得协商不影响晾衣,不能硬抢。”一算一讲之间,抽象的产权界定变得通俗。

谈及环保与生活的平衡,课程打破“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针对“垃圾分类麻烦”“禁放烟花少年味”等争议,宋露琴老师以垃圾分类为例,指出早期垃圾分类执行难,源于麻烦成本高于感知收益;如今积分换鸡蛋、可回收物变现等模式,正是用看得见的好处对冲操作的麻烦,让环保从义务变成划算的选择。 徐佳老师则结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强调法律并不是“一刀切”的极端环保,而是通过设指导员教分类、定区域限放烟花等柔性规则,在生态保护与生活便利间找平衡——这不仅是环保的智慧,更是处事的逻辑:不强迫他人牺牲,不忽视集体利益,才能让选择被更多人接受。

老楼装电梯吵3个月没结果、工厂排污与居民健康纠纷,课程后半段聚焦交易成本难题。宋露琴老师认为协商时互相扯皮、信任缺失,都会推高成本。徐佳老师则给出法律解法,《民法典》明确装电梯需三分之二业主同意,《环境保护法》要求污染者装过滤器,规则能减少扯皮,让事儿好办。

在互动环节中,学生用双视角解决“宿舍复习与派对之争”,提出“分时段+补偿”方案。宋老师点赞大家“算准了需求优先级”,徐佳老师补充指出“守住了不影响他人的规则底线”。

最后宋老师表示,此次跨学科双师授课是让学生既懂“算值不值的理性”,又“守不踩线的规则”,经济学不是高深的学问,法学不是背法条的学科,二者结合能成为过好生活的工具,愿大家在每一次纠结中能找到既不委屈自己也不影响他人的答案。徐老师也希望通过今天的课,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选择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小到个人时间分配,大到资源争用,都能靠这套思维找到最优解。
学生心得:
双师解读科斯定理,让我对“权利与行为”有了全新认知。徐老师说“别人的权利就是你行为的界限”,提醒我们尊重他人权利是行事底线;宋老师讲“谁用得好就归谁”,道出资源优化的智慧。生活中,我们应倡导:尊重他人权利,不越界行事;秉持效率与责任,合理利用资源。持续提升自身价值,努力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视觉(专升本)2501 魏东
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从理论理解到实践落地,这让我学会:遇事不要慌,先以法律明确权利边界,再用经济设计交易机制,二者结合才能既合理又高效地解决问题。两位老师上课形式新颖,积极调动了我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视觉(专升本)2501 康宝玉
撰稿|宋露琴 徐佳
审稿|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