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8日,第二届“立德树人,铸魂润心”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在中北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以“大思政引领,数字化赋能,打造教育强国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新生态”为主题,旨在帮助高校教师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大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变革,进一步促进院校间的互学互鉴、协同育人。我校通识教学部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参会心得:
此次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是我教育旅程中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经历。通过专家的深刻剖析与同行的热烈讨论,我收获颇丰,见识了众多课程思政的精彩实践。我深刻领悟到,课程思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塑造学生正向价值观、培育健全人格的核心环节。
在通识教育中,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文化自信的树立紧密相连。未来,我将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探索人类文明的征途中,不仅获得知识的滋养,而且更在内心深处点燃民族自豪与责任感的火花,真正践行“铸魂润心”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我深知前路漫漫,但心中充满动力,决心以实际行动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李珂

此次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以“立德树人,铸魂润心”为主题,聚焦于教育强国视阈下的课程思政新生态。通过课程思政培训,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引领和灵魂的塑造。
课程思政绝非简单的思政元素堆砌,而是要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郝佳副教授基于自己所带的运筹学课程,探索出了知识图谱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还要结合数字化技术和资源,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得益彰。
此次培训让我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方向与路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思政教育融入每一堂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根基,培养既有通识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时代新人。——任晋茹

这周,我有幸参加了在中北大学召开的第二届“立德树人,铸魂润心”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这次会议汇聚了众多高校的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中,来自北外祝和军副教授带来的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主题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课程思政侧重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两者同向同行,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
在我看来,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在通识课程中简单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共生发展是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未来,我将继续依托地理类通识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刘伟

参加此次“立德树人,铸魂润心”课程思政研讨会,我深感教育之道在于育心。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价值观的深度融入。聆听多位专家的讲解让我更深入的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唤醒。通过专家团队对其高校目前开展大思政教育的经验分享,作为通识教师,我们更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我们更要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效。这次研讨会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将结合《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徐佳

在参加第二届“立德树人,铸魂润心”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的过程中,北外祝和军副教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主题报告令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课程思政并非课程和思政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二者产生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不是水中掺沙、沙水终究分明,而是水中放糖,糖溶于水而不见糖;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也应特色化,应该是“北外的课程思政”而非“课程思政在北外”,相应的,应该是《美学漫步》的课程思政,而非课程思政在《美学漫步》。今后,在《美学漫步》这门课程的思政设计上,我将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发力,构建《美学漫步》特色的课程思政。——赵振滔
撰稿:李珂、任晋茹、刘伟、徐佳、赵振滔
审稿:赵振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