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育桃李,锐意创新谱华章。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数字化时代育人新范式,通识教学部联合远景学院举办2025年(首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七位教师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展现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学科思维跨界贯通、育人价值多维渗透”的混合式教学新样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为新时代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技术赋能破界·多元场景共生:混合式教学创新全景
远景学院的刘铭丽老师在比赛中以“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真与美”进行了混合式教学创新的探索,她以“三个结合”和“四个目标”为核心,创新教学并采用了四环节ASMD的教学模式,通过“3+2”融合教学全链条进行混合式教学,以此重构知识体系、丰富教学手段,通过“三维一平台+多元”的评价与考核体系进行教学评价,实现了数学育人的由才至德的目标。

张亚杰老师“以问题为导向下的学训一体化”《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实践,回顾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效,基于学情分析教学痛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导向 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学有所用 教有所获 言有所旨”的教学目标+“四阶段六环节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举措重构教学内容和资源,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理论实践混合式重构教学模式,教学创新特色明显、成效显著。

程荣荣老师分享了“跨域贯通 前沿融合”《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构建了完备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利用智慧教室、书院平台、实践基地三维空间进行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以课前线上互动、课中线下研讨、课后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教学特色明显。

赵云老师在比赛中分享了“双模块、双路径、双闭环”基于OBE理念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成效显著。课程通过“原理篇+应用篇”双模块设计对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教学与课后运用延展进行了精准设计,建立“讲授型+实践型”双路径学习设计,结合“终结性+过程性”双评价闭环设计,有效破解传统通识课“重知识轻实践、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的痛点。创新打造的“二元四型”思政电子案例库,以“生活场景-全球治理”为纵轴、“理论浸润-实践育人”为横轴,使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率显著提升。独创的“能力五维码+成长溯源码”双码线上评价系统,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动态追踪,真正实现了“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三维育人目标。

郝崇伶老师在比赛中模拟真实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载体,构建“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真实语用”三维体系。课前依托数字化平台分阶段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微课学习、主题讨论等引导学生完成词汇积累与议论文框架建构,线上提交作文后采用“教师标注+同伴互评”评价体系,实时生成写作分析报告。课中线下全英文模拟学术研讨场景,以袁隆平院士科研历程为案例,通过播放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讲解“科学家精神”,该设计突出形成性评价的闭环效应,通过真实案例驱动学术英语输出,兼具语言训练与育人价值。

逯楠楠老师比赛分享的是《国际商务环境及运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她将课程定位分为应用型、实践型、跨学科以及高阶型四个维度,从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知识目标三个层次分别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更加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环境关键要素。同时针对跨学科性、调研经验以及高阶能力三处痛点分别进行诊脉施策。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将学习分为由浅入深的三阶段。首先通过线上学习基础知识,进而由问题驱动,线上线下同发力,最后回到实践中去,线上线下项目驱动。

罗娟老师在比赛中分享的是《幸福课:积极心态的力量》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罗老师开门见山分析了目前幸福课课程的教学痛点,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老师设计了基于OBE理念的双元互动式教学设计,打通了第一第二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最大程度上缓解教学痛点。在教学活动中还有针对性地将学生们最为渴求的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课程重点环节,并将思政案例巧妙嵌入其中。

精辟点评指方向:评委把脉混合式教学深化路径
比赛结束后,张晶晶主任给予参赛选手以充分肯定,并希望各位教师能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深耕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构建育人新生态。

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其中谢主任结合参赛教师的文本规范性与展示完整性,提出参赛教师要对混合式教学中线上线下模式的阐述要更加明确;进行教学评价时,需从多维度、各方面展开,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曹教授建议老师们要继续仔细研读、深挖文件,根据比赛要求进行全方位准备,踩准给分点,围绕要达成的目标进行创新,且注意教学创新特色的凝练。

杨晓玲副教授指出在比赛中应严格把控时间以及注意文字与表达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展示的专业性与规范性。

首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圆满收官,教师以“智慧赋能+场景破界”重构课堂,线上线下双向融通、评价闭环动态追踪,为新时代教学改革注入鲜活范式,开辟“学用一体”育人新路径。
撰稿人:宋露琴 杨晋丽
审稿: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