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能对着实物学知识,也太有意思了吧!”10月24日,山西博物院的展厅里满是青春的讨论声——《三晋文明与山西精神》课程的赵云、李珂、陈艺华三位老师,直接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这里,带着同学们以文物为“活教材”,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现场教学。

跟着老师“解锁”文物!文物细节藏惊喜
这次游学可不是“走马观花”!赵云老师亲自当起讲解员,站在西周鸟尊展柜前,他指着文物细节如数家珍,同学们听得眼睛发亮,手机镜头追着文物不停“咔嚓”。走到雁鱼铜灯前,大家又被古代“环保灯具”的排烟设计惊艳,围着展柜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黄釉模印胡人双狮纹扁壶上的异域纹样,让服饰组的同学立刻掏出笔记本记录;娄睿墓壁画《鞍马出行图》里的古代车马,更是让建筑组的同学蹲在展板前,比对起画中建筑与课本知识的关联。当来到应县木塔特展区域,赵云老师举起模型讲解木塔“无钉无铆”的建造奇迹,同学们忍不住凑近细看,有的还伸出手指对着模型比划斗拱的结构,连连感叹“古代工匠也太厉害了”!

随机组队“寻宝”!青春视角激活千年智慧
活动开始,学生们随机抽取四大主题任务卡,组成三到四人小组,开启“沉浸式寻宝”:有人举着手机边拍边记“建筑侦探笔记”,指尖在屏幕与展柜间来回穿梭,生怕错过应县木塔斗拱的每一处榫卯细节;有人在“服饰考古现场”玩“找不同”挑战,蹲在侍女俑前屏息凝神,用手机放大镜功能比对“破裙”褶皱与唐代襦裙的差异。大家拿着任务单,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在展品前找答案,遇到困惑就围向李珂和陈艺华老师请教,两位老师耐心帮大家梳理思路,展厅里满是青春的探讨声。

文物“活”起来!这场游学太圈粉
“以前觉得‘三晋文明’是课本上的四个字,今天亲手比量木塔斗拱、细看壁画纹路,才发现它是有温度、有智慧的!”一位同学摸着记满标注的笔记本感慨。据悉,游学结束后,同学们将把所见所感、所思所悟整理成实践报告,不是简单的“观后感”,而是对文明特质的青春解读——从鸟尊的巧思里读“创新”,从木塔的结构里读“坚守”,从文物的交融里读“包容”。

这场博物馆里的课堂,不仅让沉睡的文物“活”在了当下,更让同学们在探索中读懂了三晋文明“匠心筑魂、兼容并蓄”的特质。当青春视角遇上千年文明,碰撞出的不只是好奇与惊叹,更有传承的种子——下一次这样的“文明对话”,你准备好加入了吗?

撰稿:陈艺华
审稿: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