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人融合

【育人融合】未知生,焉知死:哲学家的死亡观——“中国哲学智慧”第二课堂活动记录

发布日期:2023-04-14    浏览次数:

【育人融合】未知生,焉知死:哲学家的死亡观

4月13日下午,通识教学部赵振滔老师在箕城书院思维拓展室做了一场题为“中西方死亡观之比较”的沙龙,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育人融合】未知生,焉知死:哲学家的死亡观

活动伊始,赵老师以近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跳崖自杀事件”作为切入点,向在场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这三个问题。

接着,赵老师为大家详细阐述了中西方不同的死亡观。

【育人融合】未知生,焉知死:哲学家的死亡观

他指出儒家创始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是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忌讳死亡的重要原因。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社会做贡献,而死亡则是对自然生命的一种彻底否定,而这种否定也就意味着人生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功业难以完成,因此一定要珍惜生命,保证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康健。

然而当自然生命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我们又应当做出正确的选择呢?赵老师的发问引发学生们深思。赵老师进一步强调,面对死亡威胁,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将不齿于世人,反之那种“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则受到世代推崇,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代传承,成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最后赵老师将中国人的死亡观总结为“忌讳死亡,重当下,舍生取义”。

【育人融合】未知生,焉知死:哲学家的死亡观

而西方人“直面死亡,重灵魂”的死亡观则深受古希腊死亡观的影响。许多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同时认为灵魂生命是纯洁而高贵的,肉体生命则是肮脏的。肉体是灵魂的坟墓,人之出生就是灵魂依附到肉体生命之上,灵魂投入肉体是一种羁绊与惩罚,而死亡则意味着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解放,重新回到高贵纯洁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苏格拉底和布鲁纳等人“向死而生”的实践典范。

【育人融合】未知生,焉知死:哲学家的死亡观

赵老师对中西方死亡观的阐释引发现场学生对人之生命进行再次审视和思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在有限的青春中尽可能地为社会创造自己的一份价值,不负韶华,不枉此生!

哲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一环,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不局限于课堂,探索多样化的形式教学形式,是哲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作者:佚名 编辑:cu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