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同学们优化时间分配、提高生活效率。近日,通识教学部的贾缨琪老师开展了《幸福课》第二课堂——“阳光护航”心理赋能计划第16期活动,一场以“夺回时间主权——重构你的24小时”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校园内温馨开启,同学们在互动与思考中探索时间管理的奥秘。

活动伊始,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大风吹”游戏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大风吹!”“吹什么?”“吹所有戴眼镜的同学!”随着指令落下,符合条件的同学们迅速起身,寻找新的座位。这场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破冰”环节。它不仅考验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更巧妙地打破了座位固化的格局,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几轮下来,最初略显拘谨的氛围被轻松愉快的笑声取代,一个开放、接纳的团体初步形成。

暖场过后,成员们共同签订《团体盟约》:严守隐私、以包容姿态倾听分享。这份盟约不仅是规则,更是让在场的同学们建立起信任的联结,为后续的深度交流筑牢基础。随后,贾老师邀请大家对自己的时间掌控能力进行1至10分的自评打分。分享时,不少同学给出了5-7分的中间分数,普遍感到“忙碌却盲目”,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掌控力。
随后,活动进入了最直观的“时间馅饼”绘制环节。每位同学在代表了一天24小时的圆内画出自己平日一天的时间分配:睡眠、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娱乐、发呆、刷手机……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幅幅形态各异的“时间馅饼图”逐渐呈现。有同学表示:“画出来才发现,我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居然占了这么大一块!”也有同学意识到:“原来我每天留给学习的时间这么少!”老师适时抛出:“你们现在每天最有效率的时间是几点到几点?”“睡眠最有效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能否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等问题。同学们深思熟虑后展开了热烈而真诚的分享“我晚上9点之后效率最高,可总忍不住刷剧!”“我会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甚至可以提前完成,这让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此起彼伏的回答中,不同的想法激烈碰撞,有同学在相同想法中找到知己,有同学则因他人的自律高效而暗自决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在清晰地“看见”了问题的根源后,大家绘制了第二张“理想的时间馅饼”。这一次,同学们带着反思与期待,重新规划心中的“完美”24小时。大家纷纷动笔调整:适当缩减了无效娱乐的比例,为深度学习留出了大块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增加了体育锻炼和与朋友深度交流的份额;也有同学为休息和放空预留了弹性空间。从“现实馅饼”到“理想馅饼”的转变,不仅仅是图形的改变,更是同学们对更积极、更健康生活方式的一次郑重宣言。

在“时间管理”团体辅导的收尾分享环节,同学们的心声鲜活又真切:有人用“愉悦、平静、轻松”概括了舒展的心境,有人直言“明确目标、收获自律”,还有人笑着说“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学会了反思。”更有同学带着期待感慨“是陪伴,是珍惜,更是满满满足”。一句句分享,既有对高效生活的新知,又有彼此陪伴的暖意,让这场关于时间的探索,成为初冬最生动的成长注脚。

活动感悟:
今天我是完完全全扎进活动里的——从画“现在的时间馅饼”时揪出自己“刷幻想”的时间漏洞,到和大家一起调整出“理想时间馅饼”,每一步都跟着节奏在动脑子。以前总觉得时间是“用掉”的,现在才懂它是“规划”出来的:比如把看动漫的碎片时间收一收,就能匀出学英语的空档,这种把时间握在手里的感觉,比任何道理都实在。
——会计2401 王恩希
我今天的收获更偏向“方法落地”——以前也试过列计划,但总坚持不下来。这次跟着团体成员拆解了“时间优先级”,还和大家约定了互相监督打卡,不光理清了“先做会计真题、再安排化妆”的顺序,更摸清了自己早起7点效率最高的规律。现在看着自己填的反馈表,每一项“非常同意”背后,都是能直接用在明天的时间技巧,这种“学了就能用”的踏实感,太可贵了。
——会计2401 张瑞莹
撰稿:贾缨琪
审稿:赵振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