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16:00,在通识教学部杨晋丽老师《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上迎来了电影评论中心的闫莹老师,两位老师共同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
两位教师以电影《时间规划局》为引子,开启了一场关于时间与货币的对话。在这部电影中,时间被用作货币,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赚取时间。杨晋丽老师巧妙地利用这个设定,引导学生们思考货币的本质。
课堂上,首先杨晋丽老师讲解了货币的起源,从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货币的形式在不断演变,但其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本质始终未变。
接着闫莹老师将《时间规划局》电影中的时间货币与现实生活中货币的对比。电影是一个科幻电影,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人类的遗传基因被设定停留在25岁,不管他们活了多久,生理特征都将保持在25岁。然而到了25岁,所有人最多只能再活1年,唯一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时间(如工作、借贷、交易、变卖,甚至抢劫),于是时间就成了这个世界的流通货币。类似于银行的时间管理机构遍布全球,而时间守护者会像警察一样追踪并记录每个人所使用的时间和剩余的时间,一旦在时间银行中的存额所剩无几,就将被剥夺生命。有钱人可以长生不老,而穷人们的生存则变得很艰难,一旦手臂上的表清零,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死亡。电影中的时间货币概念让学生们对货币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杨晋丽老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总结,指出电影中当时间被量化,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同样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货币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大大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让学生们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交换工具,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思考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货币体系的影响。
此次授课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和电影的启示,他们对货币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一位参加授课的学生说:“以前我对货币的理解仅限于购物和支付,现在我明白了货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