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研】《人工智能与未来》课程开展集体教研

发布日期:2025-09-12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与未来》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程组赵凯、任晋茹、王彤、李雪萌老师四位老师围绕课程第二讲《AI的前世今生:发展与技术》展开深度教研,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徐佳副教授全称参与指导。

课程导入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课程导入需摆脱传统单一的理论铺垫模式,可尝试融入学生熟悉的大语言模型,通过展示不同AI工具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差异,从而总结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进而过渡引出本将课程核心内容。同时,针对PPT呈现形式,老师们提出“去冗余、重直观”的优化建议,避免因信息过载影响学生理解,尤其要保障大屏展示的清晰度,让学生能快速抓取关键信息。

人工智能三大基石是课程第二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后续知识的关键。研讨中,老师们针对各基石的教学难点展开重点攻关数理逻辑部分,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对纯理论推导存在理解障碍,老师们提出“理论+案例+互动”的教学思路。计算机图灵相关教学部分,为增强教学趣味性,老师们建议以“人物故事”为线索展开教学用故事化叙述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结构的演变;介绍图灵相关内容时,重点讲解图灵测试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机器能否真正思考”的核心问题。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三起两落”内容,老师们围绕“如何让学生清晰感知历史脉络”展开讨论。一致决定采用“时间轴+关键事件+可视化素材”的教学模式,以1950年图灵测试提出为起点,梳理至2024年的AI发展关键节点,在PPT中用简洁时间轴呈现完整的历程。同时,搭配“第一个机器人”、“神经网络技术突破”等配图与短视频,让抽象的历史发展变得生动可感。此外,老师们还设计了课堂选择题,通过即时互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关键知识点。

在“AI三大学派”教学研讨环节,老师们提出建议用“人的脑、身、心”作比喻,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三大学派的核心定位:符号主义侧重“逻辑推理(脑)”,连接主义关注“神经网络(身)”,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学习(心)”。每个学派讲解均搭配典型案例,同时客观分析各学派的局限性,让学生明白“AI发展是各学派不断迭代、互补的过程”。

针对教学时间分配,徐佳老师建议结合内容复杂度,将三大基石”、“三起两落”“三大学派”章节教学时间分别设定为20分钟、40分钟和30分钟,后续通过简化次要内容、优化互动环节时长,确保整体教学节奏紧凑有序。

此次教研会的召开,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未来》课程的教学分工与内容优化方向。下一步,课程组将根据研讨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与PPT素材,打磨教学细节,以更优质、更高效的课堂教学,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知识,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学生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搭建坚实的学习桥梁。


撰稿:王彤

审稿: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