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研】深化内容改革 扩充商业视角 ——“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教研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08    浏览次数:


近日“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团队利用教师试讲的机会,围绕课程内容改革与升级、第二课堂研学以及科研内容的梳理三方面进行了集中研讨。

在试讲过程中,两位经济学专业的老师将自己的经济学专业视角带入到课程内容的讲述中,在已有历史学的基础上,补足经济学、金融学的部分。在讲授“票号的诞生”中,宋露琴老师主动将日昇昌票号的具体业务内容与现代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们通过金融学的视角,看到了山西票号作为现代金融业鼻祖的荣光,对西方人给予的“shanxi bank”称谓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晋商家族”的部分,杨泽赟老师在课程内容给你选取中弱化了曹家的发展历程,将重点放在了曹家所经营的业务中,以及曹家家族形式的“股东大会”。老师们围绕曹家的业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曹家所经营的“用通五”与开设在东北的大小商号如“富盛泉”、“富盛长”、“富盛诚”等的关系,如同现代企业中的投资公司与其掌握全部股权的分公司、子公司等,尤如1935年9月5日,摩根财团分割成两部分,J.P.摩根(即摩根大通)继续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完全独立,成立投资银行,即摩根士丹利。与此同时,曹家对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没有选择“经理人制度”而是家族形式的股东大会,是非常值得老师们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约束条件”。


在教研的基础上,老师们还提出,作为票号业务,明清两朝政府对这一业务的具体征税形式以及税额是如何确定的?与经营盐、茶、矿产有何区别?课程团队可以依托独特的地缘优势与课程优势,充分的发动学生、利用更加丰富多元的第二课堂研学,辅助教师开展学术调研,做属于自己的、接地气的学术研究,并以此反哺课堂教学,提升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如除去常规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之外,课程团队还可以设计、布置学生自主进行的研学活动,如“三多堂项目式游学”与“太谷老城city walk”,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研学内容,不仅让学生在课外对课程有更多维度的理解与感受,更重要的是这些研学任务,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形成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