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我校渝晋鲁•“博雅杯”第二届通识素养大赛决赛擂响战鼓,来自全校各学院的22支队伍带着他们的通识作品走上决赛擂台,展开最终较量。根据赛制,选手们除了要对自己的通识作品进行展示与陈述外,还要在大赛AI主持人“通小识”的引导下现场抽题作答。赛场上,选手们个个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通识素养。
启幕:“洞穴隐喻”——通识哲学课的实验观察课堂
比赛在一节通识哲学课上拉开帷幕。课堂上,老师以《理想国》第七卷“洞穴隐喻”为例展示了身处洞穴的人如何挣脱枷锁走出洞穴寻找真实世界的过程。通识教育就是照进“洞穴”中的一束光,引导学生不断地挣脱思想锁链的束缚,贯穿古今中外,打通多元学科,在多元文化的博雅世界中自由穿行,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和大写的人”。老师在讲完“洞穴隐喻”后,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识教育是如何照进“洞穴”引导学生去挣脱枷锁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入这节课的实验观察课堂:决赛现场。
开赛:AI主持人“通小识”助阵,选手依次展身手
比赛伊始,我校副校长陈春苗副教授致辞。陈校长首先分享一则令全中国通识人为之雀跃的消息: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963号建议的答复,答复明确表示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高校通识教育,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接着陈校长指出得益于董事长彭鸿斌博士较早地洞悉到了通识教育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我校通识教育从2012年至今已经形成一体多翼、同频共振、协同联动的通识教育新格局。最后陈校长希望参赛选手以最佳状态,发挥出最佳水平。
“大家好,我是本次活动的AI主持人‘通小识 ’,我将作为虚拟主持人与李珂老师共同完成本次活动的主持工作,我主要的任务是为参赛选手朗读抽到的题目。”AI智能主持人“通小识”的亮相,使在场的老师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接着AI智能主持人“通小识”分别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评委,分别是:晋中信息学院副校长陈春苗、通识教学部副主任张晶晶、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张婧、远景学院副院长高洁、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以及远道而来的泰科教师代表赵永光。
入围决赛的22位(组)选手先对自己的参赛作品进行展示,随后现场抽取通识类题目进行作答。赛场上,各位选手带着自己的参赛作品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面对抽到的题目神色自若、侃侃而谈。
5号选手带来的是基于“时间简史”课程的作品《追光》。答辩人曹旭东同学介绍到:创作灵感来自于爱因斯坦大学时期的追光实验,作品结合自己在大学中为追求理想而努力的过程,希望告诫学子们要勇敢追光,坚持逐梦。在现场作答环节,他抽到的题目是:在我校“四位一体”与“双院制”的育人模式下,你觉得自己可以在哪些维度的竞争中有胜出的机会呢?选手稍作思考回答道:在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下我受益匪浅,在完满教育的活动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在通识教育中我看到了多样化的学科之美,在商科教育的模式中明白领导力的重要性,在专业教育中找到了自己钻研的方向。
15号选手刘鑫瑶带来的是基于“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的论文《晋商时代下女性的婚姻》。她介绍到:晋商作为山西籍的商帮组织,曾建立起“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商业帝国。但是在晋商男权至上的传统观念下,晋商中的女性则被忽视,她们甘于默默奉献,相夫教子、赡养长辈、调解矛盾,充当好“贤内助”的角色。在现场作答环节,她抽到的题目是:请谈谈你的家乡有哪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让你作为推荐官,你将如何推荐它?刘鑫瑶同学的家乡是侯马市,她介绍到:侯马市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晚期都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树桩根雕和蝴蝶杯,作为推荐官,我要以“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源侯马”为主题讲述侯马的历史。
比赛收官:选手颁奖,课堂总结
经过激烈的角逐,共决出一等奖5组;二等奖6组;三等奖11组;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张婧老师、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老师为姚思静等11组选手颁发三等奖。远景学院教学副院长高洁老师、通识教学部副主任张晶晶老师为朱佳雪等6组选手颁发二等奖;晋中信息学院副校长陈春苗副教授为侯杰等5组选手颁发一等奖;此外,还评出通识教学部、远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电影评论中心和太古科幻学院等五个教学部门共18位优秀指导教师。
幕落:走出洞穴之路永不停歇
比赛接近尾声,哲学课的观察实验也即将结束。通识哲学课堂上,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她引用唐雷恒先生的观点“灵魂一旦有了归属就不在孤单,思想一旦获得独立就不在迷路,精神一旦获得升华就不在害怕”,引导学生在通识之光的引导下勇敢摆脱洞穴中的束缚,成为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虽然一节“理论+比赛”的特殊课堂在学生们的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哲学+通识”的精彩赛事也在学生们的恋恋不舍中落下了帷幕,但通识教育从未停步,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二届“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圆满结束,期待第三届通识素养大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