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识快讯

远景学院联合通识教学部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

发布日期:2025-06-19    浏览次数:

为强化课程育人实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远景学院联合通识教学部举办2025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初赛选拔。我校督导办主任解占新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张杏利副教授、艺术传媒学院杜航副教授、远景学院杨晓玲副教授担任评委,重庆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主任、远景学院院长皮若兰副教授莅临现场指导,远景学院和通识教学部全体教师现场观摩学习。

本次比赛中,十一位参赛教师通过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价值深度挖掘、育人目标精准达成”的教学创新特色。他们巧妙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以鲜活的教学案例和生动的课堂实施,为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范式。

李文波老师《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培养“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新时代大学生”为育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基于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我国科学家的报国事迹、我国中草药以及青铜器悠久而曲折的发展史、绿色环保实践活动重载体来落实育人目标。通过探究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发展、传统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社会责任感,积极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葛老师在《大众传播》课程思政报告中,以“媒介化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报告伊始,她巧妙地引入美国网红Speed中国行的典型案例,生动阐释了大众传播如何推动文化从简单的“被看见”华为深度的“被理解”。基于“媒介化”(Mediatization)这一核心概念,葛老师系统分析了媒介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并针对课程教学提炼出三个关键问题领域:认知重构、关系重塑和文化异化。为解决这些问题,课程创新性地构建了“文化基因转移传播伦理”教学模型。该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技术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担当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使者。

王慧敏老师以“文以载道,德以润心”为主题,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课程创新性地采用5E教学法框架,通过“情境浸润专家对话深度研讨艺术呈现学术思辨空间拓展”六个维度的教学设计,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中,双师对谈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剧情演绎实现情感共鸣,文学地图拓展文化空间,形成了"两性四化双反馈"的特色育人模式。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文学教育的实践样态,更使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般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李玮莉老师在《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课程汇报中,系统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以问题导向为主线,创新构建“三讲三行”思政路径:讲透国际冲突理论、讲活生态治理案例、讲明中国方案价值;践行学术研究、践行全球治理、践行责任担当。通过深度剖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全球生态议题,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生态政治的深刻内涵。课程特色鲜明地实现了三个维度培养目标: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塑造健全人格。特别是通过典型国际事件分析,使学生既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全球性、紧迫性,又能深入把握生态政治的本质特征,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智慧与担当,取得了显著的思政育人成效。

徐佳老师在《城市与文化遗产》课程中,以“城载文明·思政铸魂”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三维四域五融”的特色育人体系。课程以城市文明发展为主线,通过“城脉追溯—文脉解码—人脉链接”三大维度展开教学,创新性地融合了“课堂理论、遗址实践、数字虚拟、社会服务”四大教学场域。在教学方法上,双师课堂拓展专业视野,遗产诊疗室培养批判思维,时空穿越剧强化情感体验,云游遗产实现科技赋能,城市解说员促进价值内化。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推动了学生从被动的“文化旁观者”向主动的“遗产守护者”转变,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时笑婉老师在《科幻与想象力》课程中,以“科幻为镜,照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教学理念,构建了“三维联动”的课程思政创新体系。课程从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突破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内容层面有机融入中国科幻佳作,在方法层面首创“跨时空对话”教学模式。通过这一创新设计,课程实现了四大突破:显著提升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合度,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力,深度激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的思考,并构建起包含案例库与头脑风暴工作坊的创作生态系统。这一探索为科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提供了创新范式。

杨瑞老师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中,围绕五大经济学原理、八个生活化场景、线上线下双课堂、理论实践双作业,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循环。课程采用“双路径双模块”架构:通过讲授型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路径,围绕原理模块与应用模块展开教学。借助跨学科协同平台,课程实施“生活导入—原理剖析—学科迁移—社会拓展”四步教学法,打造了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刘伟老师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地理》课程中,系统构建了“一目标、两考核、四课堂”的思政育人体系。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地图—表格—视频—文本”多媒介融合的教学手段,实现全过程育人闭环。课程创新采用“四堂融合”思政模式,将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线上课堂与沉浸式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仅达成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价值。

赵振滔老师在《美学漫步》课程中,创新构建了大思政视域下的“三维联动”育人体系。该体系采用“点—线—面”三层教学架构,通过“知—行—赛”三维实施策略,贯穿“前—中—后”三阶教学路径,系统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知行赛”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内化与外化能力,有效提升其审美认知与实践水平。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前注重思政元素预习,课中深化思政内涵领悟,课后强化思政实践转化。同时,通过建设案例库与视频库,不断完善课程资源体系。这一创新设计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张亚杰老师在《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中,创新构建了“四阶六环”学训一体化的晋商特色教学模式。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标,通过“四阶段六环节”的系统架构,实现“学有所获、教有所依”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路径包括:精准锚定课程思政主题,系统重构教学内容与资源;深入挖掘晋商文化思政亮点,创新优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精心提炼思政元素,完善课程考核机制。这一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术思维,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白强老师在《古典音乐入门》课程中,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课前精心建设教学案例库,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内采用多元教学方法:讲授法融入文化自信教育,通过作曲家故事传递价值观;欣赏法注重价值引领,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家国情怀;讨论法组织开放性问题探讨,促进价值碰撞与集体意识培养;对比法开展中西音乐比较,深化文化理解与时代精神分析。课后延伸至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实地欣赏音乐作品,巩固学习效果。这一系列教学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成效。

比赛结束后,张晶晶院长肯定了参赛教师的教学创新成果,并希望大家以此次思政教学大赛为新起点,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解主任对参赛教师的录课视频、教学报告及现场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以下专业建议:录课需注重教学场景的特殊性,区别于常规课堂;教师着装应得体大方,讲台仪态需精心设计,保持规范的教学手势;授课要富有感染力,注重语言表达的张力,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录课过程中需合理安排学生配合;文本材料须符合规范的格式要求。各位评委请在评价表中为各位参赛教师提出详细评审意见。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初赛圆满落幕。参赛教师以价值引领+专业赋能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范例开辟了德才并育的教学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