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总结阶段性教育教学成果,6月29日下午,通识教学部联合远景学院在“云端”举行本学期青年教师成长汇报会。5名青年教师向集团青年教师成长导师潘迎春教授作学期工作总结,分享成长收获,明确未来方向。

会议开始,主持人张亚杰老师代表各位老师对潘教授长期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张亚杰老师分享道:本学期除了完成好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以外,还取得一些成绩。参加了我校举办的第一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并获得校级三等奖;其次是将要参加我校举办的课程思政大赛,希望能取得满意成绩;再次是立项了校级教改课题,后续继续努力冲击省级教改课题;同时还积极申报了校级教学成果奖。潘老师补充道:既然要参加课程思政大赛,那就要认真准备,从申报书、创新报告、录课视频、教案设计都要认真准备;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一般来说都是同一类课程共同凝练成果,靠一门课程申请教学成果奖很难,建议可以将所有的地方文化类课程整合起来进行申请。
通识教学部杨瑞老师就《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的更新迭代、通识教育科学教育普及基地的申报以及课题的取得情况同潘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潘老师指出《中国城市化研究》可以借鉴泰山科技学院《城市文化与遗产》的有益做法,结合课程的独特定位,以“家族史故事”和“家庭树”为抓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注意课程作业的积累,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另外,《中国城市化研究》课程内容的更新既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又要注意从细节出发、从小处着手,这样一来课程会变得更加立体,更加贴合学情,极大增强学习效果。

远景学院葛乔老师分享了《大众传播》在媒介化社会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创新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理解能力与文化叙事能力等。同时深化对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知,践行“知行”+“情怀”融合的通识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改革实施路径包括以”跨学科联合”与“文化叙事”为驱动,构建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多维度解读传播现象,比如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结合综合性实践任务,例如设计学生分组研究项目,通过田野调查沉浸式讲述和传播文化。潘教授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课程素材的积累,比如学期中有意识地结合课程思政引导学生产出并完成课程任务,方便后期形成项目和课程成果。

远景学院李玮莉老师的汇报围绕《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课程的教学研究实践展开。一是《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课程的教改课题申报情况,李老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即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法,有效挖掘《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力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并进,并就课题设计的创新点和预期实施方案向潘老师进行了请教。二是《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就思政案例选取的精准性及整体思政教学设计的优化细节请教了潘教授。

通识教学部刘伟老师分享《中国近现代经济地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确保了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是经济地理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潘教授认为课程的核心是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中的体现和影响,保持课程的主题一致性。第一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需结合第二课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学生应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最后,成长导师潘教授对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高度评价:“老师们在本学期主动发力,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和发表论文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展现了强烈的成长内驱力。”同时,导师从“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和“教改课题申报”两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并制定暑期研修计划。下一步将搭建更多展示平台,推动青年教师从“精彩领航”到“硕果累累”。
(撰稿: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