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20日,“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专题培训班(第二期)在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班。本次培训班邀请了武汉大学以及湖南农业大学5位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最新技术,数字人文的最新研究与实践以及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等。我校通识教学部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


张亚杰培训心得:
首先,此次培训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来自于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的张翼然教授关于“智慧教育与课程革新的新趋势”的讲座。张教授说过去几年,国家先后提出了打造精品课程、建设一流课程的倡议,这个周期大概是四年左右。也就是说至少在未来几年内,打造一批智慧课程将会是我们下一次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对此分析,我是十分赞同的:过去我们一直提课程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那智能AI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的手段。所以,我负责的课程《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在2022年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一流课程,那在未来的这几年里该课程将会致力于探索一条智能AI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之路。而张教授的发言给了我诸多启示:目前客观上来说,ChatGPT对于我们来说尚很难被使用,但是国内的很多智能AI还是做得很不错的,譬如:通义听悟,它可以将学生的课堂展示内容转化为文档资料,再由智能AI对其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智谱轻言、适合长文档的阅读;WPS AI侧重形式,制作PPT十分便捷并且事半功倍,文心一言可以是其替代品;百度文库AI则侧重于内容,故对于我们阅读文档、编写教案和大纲都大有脾益。总之,智能AI在未来就是一切,我们要把智能AI当成人、朋友来对待,我们跟它交流的越多,它就会越能理解我们进而给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其次,是来自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教授王玉珏教授做的关于“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的讲座让我思考良多。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尤其是随着智能AI的出现数字资源的保存、利用与研究也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曾经保留着满满80后的回忆的人人网,现在已经破产了,而人人网内的好多80后的记忆更无法恢复;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将所有资料习惯保存于网盘,那如果网盘所属公司也破产了,那网盘内我们的资源怎么保存?回到《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中来,晋商中的好多历史遗迹是亟待将其数字化保存的,诸如晋商各大院、晋商中的古村落、山西古戏台等等,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当然,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以及政策支持。
最后,此次培训真的使我获益匪浅,一方面,它使我了解到很多与智能AI相关的小程序、app、软件等等,我相信这些AI工具将对我的课程改革提供便捷;另一方面,此次培训对于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赵振滔培训心得:
“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是当今教育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正如湖南农业大学张翼然指出的那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智慧课程将会是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之后我们下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将人工智能看作是私人助理来为我们服务:
一、开会或听讲座报告时,可以用“通义听悟”将语音实时转化成文字,方便记录和后续巩固学习;二、在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策划或者新闻撰稿时,可以用“豆包”“讯飞星火”等大语言模型APP进行多轮对话而非一轮对话,获取自己想要的文案,但同时要注意不同APP联系上下文字数的限制,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进行“”“Kimi”“通义千问”等多模型的PK或者合作,最终拿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三、在科研过程中,可以用“文小言”来阅读文献,帮我们总结归纳文献的要点。总的来说,我们要学会并用好这些“私人助理”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工作,发散我们的思维,提升工作的效率。
武汉大学王玉珏老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讲座也引发我一些思考:就教育教学来说,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像武汉大学那样从事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获取关于数字人文的各种资源,如“数字故宫”等,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打破时空的诸多限制,弥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本身的不足。总之,搜集并利用好数字人文的各项成果是我们可以做到且能够做好的。
这次培训给我未来的课程建设极大的启发,我们要将学到的这些理念和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赋能教学创新,助力课程建设。
撰稿:张亚杰、赵振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