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晋商研究联盟、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晋商研究青年学者学生论坛”研讨会在山西财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共同探讨晋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我校通识教学部“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组师生应邀参会并发言。
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米子川、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会长李茂盛以及研究会会长石涛先后致辞。
通识师生共展晋商风采
在分组发言环节,我校通识教学部的张亚杰、宋露琴、戴国庆、杨泽赟4位教师及申阳、王吉祥2位学生受邀发言,就各自的研究与思考进行了深入分享。教师们积极分享他们在晋商研究中的成果,学生代表以青春的热情和独特的视角,就当代如何创新性传承晋商精神进行了深刻思考。
在第三组首场峰会上,张亚杰老师作为发言人,从“巾帼丈夫”、“攀富结贵”及“女性意识”三个方面,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明清时期晋商女性的地位与作用。他指出,这些女性内外兼修,不仅能在家庭内部主持家政,还能在商界展现才华,通过婚姻结成商业联盟。她们遵孝义、守贞洁,为晋商家族的稳固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言结束后,张老师变身为峰会的主持人,积极为与会代表发言做串联。
宋露琴老师则以“山西票号身股制对民营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启示”为题,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入探讨了身股制的智慧。她从实施差异化激励、持股数量与员工晋升及权利挂钩、建立员工与企业利益的长期联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方面,结合苏宁易购、华为等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戴国庆老师则聚焦于明清时期平遥、祁县、太谷商人在地方慈善事业上的贡献。她从宗亲慈善、社会赈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些商人的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赈灾救济,还致力于修路筑桥、兴办教育,与官府形成了良性互动,为地方稳定与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泽赟老师则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山西票号的兴衰原因。他指出,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引导和支持。当政策制度与金融机构不匹配时,将阻碍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创新。这一观点为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学生代表方面,申阳同学以“晋商诚信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探索”为主题,强调了晋商诚信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企业和会计行业的启示。他呼吁人们铭记并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王吉祥同学则以“晋商创新商业组织形式:历史传承与现代应用”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晋商创新商业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及其在晋商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进一步指出,这些创新对当代企业具有重大影响,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发言结束后,与会的多位专家学者对我校师生代表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发言环节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充分展示了师生在晋商研究领域的底蕴与独到见解。与此同时,专家学者针也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强调,在研究初期,青年学者和学生应特别注重选题的具象化,即通过具体的个案考察来深化理解;加强史料的积累与运用,回归资料本身,力求在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此外,专家们还鼓励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与我校通识教育中强调的多学科融合理念不谋而合,为青年学者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青年论坛指引票号新程
通过此次论坛,我校不仅加强了与其他高校在晋商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为“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方向和启示。如在教学创新方面可借鉴以下方式:
首先,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晋商票号的经营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票号的业务流程。模拟教学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课程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结合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晋商票号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机制;可以结合历史学的知识来讲述晋商票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可以结合管理学的理论来探讨晋商票号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
此外,在安排学生参观晋商大院或票号博物馆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或实地考察,了解现代金融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经营策略,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此次论坛为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尤其是类似于“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这样的通识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方向。即通过采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对于票号发展史和业务运营模式的认知;通过增强课程互动、引入实践环节和结合现代金融系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次参会,不仅是我校在晋商研究领域的一次展示,更是我校推动通识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未来,“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组教师将继续深化晋商文化研究,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将课程打造成为通识教育中的特色品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