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思辨就是内省与辩论。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课堂“输出”与“交互”的功能,11月29日至12月3日《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组三位老师,在各自课堂上组织了为期一周,覆盖所有班级的课堂辩论,以此来巩固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辩题:
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哪种爱更好?
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论”哪个更正确?
孔子主张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哪种更利于国家?
“情”与“理”哪种处事方式更合理?
辩论设置:全体学生参与
将每节课上课学生分为8组,各组从四个辩题中选择一方进行准备。
第一步:准备环节,各组根据所选辩题课下搜集资料,推选陈词选手与辩论选手,各组推选一位选手进行开篇陈词,推选5-6名辩手进行辩论。老师担任主持人,维持整个辩论秩序,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第二步:辩论环节,主持人遵照辩论程序,正、反方先进行5分钟的开篇陈词,之后进入自由辩论环节。
第三步:总结讨论,每组辩论完毕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讨论。
整个辩论现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精彩纷呈。辩手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搭配经典词条,让枯草的理论迅速鲜活起来。过程中,辩手们攻的是壁垒,守的是想法,变的是逻辑。有学生全程记录对方观点,有同学因为思路跟不上而焦灼,有学生为精彩的发言而鼓掌,也有学生被对方的吸引而倒戈。
为期一周的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辩论就此落下帷幕,借助唇枪舌战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了同学们对“仁爱”与“兼爱”、“性善”与“性恶”等人类孜孜不倦探索的永恒话题的体悟。通过辩论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起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辩论最大的价值。课堂不应该仅停留在“输入”阶段,更应该是学生“输出”、“互动”的场所,今后《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组将不断深挖哲学思辨内涵,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思辨的信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