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PAD课堂”的意义
“PAD课堂”也称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的特点是将课堂时间对半分开,一半时间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交给给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是一门哲学类的通识必修课,哲学课的核心是思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发展思想、提出见解、论证观点、科学反思的素养和能力。传统哲学课堂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缺乏思考过程,思辨力培养的目标很难达成。因此,课程组决定在《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中构建“对分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学习、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给予学生时间对他们的观点和理解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课堂中展开思辨性争鸣,以此来达成思辨力培养目标。
二、“PAD课堂”构建过程
从本学期开始《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组通过线上教学进行“PAD课堂”的构建。接下来以课程“第二讲:理性的微光—中国文明发生的时代”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对分课堂”构建过程。
(一)课前:
①学生分组:将各班学生分组,每组6-8人;
②小组作业:课前布置小组作业
作业题目“总结原始社会时期、商周时期的思想信仰”;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作业使学生把握孔子之前中国历史发展变迁脉络,了解春秋战国之前思想意识的变迁过程;
作业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了解课程内容,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便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二)课中:以问题、讨论贯穿课堂全过程:
①导入:
问题:春秋战国前中国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经过课前准备学生基本上能准确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今天课程内容,即原始时期的三皇五帝信仰,殷商时期的“上帝”信仰,周朝的“天命”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②内容一:三皇五帝的传说
问题:三皇是谁,他们的贡献有哪些?三皇传说体现了怎样的文化意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是由人自身的努力开拓出来的,并不是具有超能力的神所开创的。
问题:五帝是谁,他们的贡献有哪些?五帝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人文价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帝时期大规模战争意味着社会的大整合,预示着统一国家与文化的诞生;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度体现;从“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③内容二:从殷商“上帝”观念到周朝“天命”观念的转变
问题:什么是“绝地天通”,“绝地天通”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变会导致思想认识的转变,从而形成了殷商时期的“上帝观念”,进而带领学生分析“上帝”观念与“龟甲问卜”等社会现象的联系。
问题:“武王伐纣”给“上帝”观念带来了怎样的信仰危机?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从“上帝”观念到“天命”观念转变的必然性,体会“天命”观念体现的人文精神。
讨论:“上帝”观念与“天命”观念的区别。通过此次讨论,使学生将更深刻的认识到从“上帝”观念到“天命”观念体现的进步意义,同时从“天命”观念引出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
④内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问题:导致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般会认为因为平王东迁导致周天子地位衰落从而引发社会动荡,这里需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思考这一社会现象。
讨论: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此次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角度思考社会现象。
⑤本节课总结:小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总结。
三、实施效果总结
在本节课中,通过六个问题串联课程内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同频共振”,引导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进行“沉浸式”学习;通过两次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团队互动中实现思维碰撞,进行思辨力的培养。根据腾讯直播记录显示,课堂时间分配上基本做到了对分,学生发言、讨论发言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间的一半。
在“PAD课堂”的构建中,将课堂时间分为讲授、吸收和讨论三个明确分开的部分,克服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获得学生的普遍支持。“PAD课堂”也推动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将学生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将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本周是开学第二周,在“PAD课堂”的构建中还存在小组讨论无法监控、小组作业完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今后课程组将不断创新,探索更加灵活的“PAD课堂”构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