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过半,“生活中的经济学”也进入到了第二个核心理论——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最特殊的一个。它的特殊性在于,我们可以很容易就理解它,可是我们却很难真正接纳它;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理论把它说的头头是道,可是在实践中总是不自觉地背叛逻辑,为“自私”让位.
为什么在诸多的经济学原理中,只有“供需”会让我们产生这种矛盾和背离?归根结底,因为我们更喜欢在确定中追求不确定,可是恰恰相反,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却恰恰需要我们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性.
供给与需求中的“价格”就是一个完美的能让学生理解为何要“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性”的载体.为此,经济学课程团队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大胆地进行了一次“翻转课堂”的尝试。通过“课堂交易”的方式,让同学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整个“市场”,同时又将自身放到“市场”中,参与“市场”的创建。以此来探寻,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市场”,更进一步,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市场的信使——价格.
翻转课堂的设计如下:
翻转课堂的主要方式是进行课堂交易,交易的物品为同学上课时所带的杯子,教师不会提前告知学生本节课带杯子,以此来创造不同班级的不同供需状况;老师给学生发点金券代替货币,为了塑造更贴近现实的市场,老师通过学习通摇人的方式,根据不同班级的杯子拥有量,选中10-30名没有杯子的同学并给他们发“货币”,从1000元到50元不等,剩下的同学既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但可以参与交易。交易目标为:商家(有杯子的同学)要尽可能的多赚钱,消费者(有钱和没钱的同学)要尽可能的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的杯子;每对儿交易双方在交易成功后,需要把自己的成交价格写在黑板上;最后,为了提高同学交易的积极性,赚到最多钱的商家和以更低价格买到更多杯子的学生会得到教师的平时分加分,“白手起家”的同学会得到奖励.
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且自觉的将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行为引入课堂.例如:有的同学自觉的开始组织“团购”,有的同学通过积极的交易,成为整个班级几乎一半杯子的拥有者,最后开始像垄断者一样,“企图”控制整个“市场”杯子的价格;有的同学更为优秀,虽然既没有钱,也没有杯子,但凭借“借贷”的方式,将自己的耳机抵押给“资金充裕”的同学,以高达50%的利率“贷款”100元,买到3个杯子,又以165元的价格将其卖出,连本带息向“银行”还款150元,最后获得15元利润.这位同学在交易中展现出了四个优点:第一,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虽然两手空空,但是积极想办法去进行交易;第二,非常有勇气.即便利率高达50%,但仍然进行了借款;第三,拥有市场思维.在借款过程中,主动提出愿意把“耳机”当作抵押进行借款;第四,拥有非常优秀的交易能力.将100元买的杯子以165元的高价卖出.
除了以上提出的优秀交易行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也展现了非常不错的交易能力.
在交易结束后,教师根据黑板上列出的所有交易价格,计算出一个平均价格,并向学生提问:我们在刚才的交易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讨价还价,不断的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手,这样似乎很低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之后都按照计算出的平均价格,交易所有的杯子?学生几乎全都“不愿意”这样来进行交易.
通过此次翻转课堂,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市场和交易的魅力,展现出了诸多的交易智慧,而且对“价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价格不能也不应该被操控,价格只是一个展现市场稀缺程度的“信使”,控制价格并不能“匡正”市场,就像杀掉“信使”,并不能消灭“坏消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价格反应稀缺”这个确定性.
此次“翻转课堂”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之后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