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特点是“明确”,明确的指标、明确的涨跌,而哲学的特点则是“模糊”,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两者似乎天生“水火不容”。
但郑思杰老师认为,如果金融市场真的存在一个所谓的“道”,那么这个唯一的“道”或许恰恰源自于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以无厚入有间。
为此,我校通识部教师郑思杰与思政部教师陈静老师通过思维碰撞,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国哲学”与“金融”之间的联系。
陈静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否听过“庖丁解牛”的故事,之后对庄子进行了解读,让学生了解到庄子追求自然、顺应天道,不强求的思想,那么,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写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鼓励我们“熟能生巧”吗?陈老师讲到,庖丁的刀之所以可以用很久,是因为他“以无厚入有间”,每次都落刀于骨头与骨头的缝隙,落刀于软嫩的肉身,刀怎么会坏呢?
郑思杰老师认为,进行金融活动就是“落刀”,只有找到正确的“落刀”之处,才能刀刀砍入“缝隙”。金融市场上,把这种“缝隙”称为“大势”,再具体来讲,就是“宏观经济”。
所以,“模糊”的哲学与“明确”的金融并非“水火不容”,相反,两者是可以“交相辉映”的。
两位老师想要向学生传递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进行任何一场金融活动,都必须先了解“大势”,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现状。
郑思杰老师用一个案例对此进一步进行了解释。例如:最近再次下调了存款利率。而且这将是一个长趋势。这就是“势”,就是“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缝隙”,人们在进行金融活动的时候,应该应势而动,比如:选择去银行存3-5年的大额定期存单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保值方式之一。
陈静老师讲到,思考未来最困难的事就是准确地理解现在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能对现在发生的事更好的了解,那么思考未来就会变得更容易。现在发生的事情,可能充满风险,但只要操作得当,风险中同样蕴含机遇。手段就是风险对冲。所以,别忘记这节课的大标题,叫做“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在上节课思杰老师通过利率的讲解,已经让大家体会到我们会受年龄、想象力、时局或者是文化等因素,影响我们的耐心程度;而这节课,思杰老师是想让同学们用好自己的的耐心,尤其是去开发自己的思考力,去判断趋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郑思杰老师讲解了常见的风险对冲产品:期权和期货。并以猪肉价格为例,讲解了农产品和原材料生产者如何通过签订期货合约,“固定”住价格,进行保值和成本控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金融工具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看不清大势的时候,是不是就无路可走?答案是否定的,这时,“从众”可能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至少存在“too big to fall”的可能。
两位老师中某位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她三年前与一位前上市地产公司董秘的对话,对方现在是一家著名投资公司的创始人,他曾说过:“当我不知道怎么选的时候,我就去看哪些最聪明的人怎么选,他们怎么选,我就怎么选。”
这也是一种“从众”。所以,不聪明不代表不能赢。
最聪明的脑袋能够引领“大势”,但是通过“从众”,找到“大势”,快速落刀,凡人也能做好梦。
两位老师的讲解,让庄子的思想穿越千年,在一个普通的课堂上熠熠生辉。如果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庄子的这一思想不仅可以作为金融市场的行动逻辑,同样是走好人生之路的行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