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堂】聚焦案例抽丝剥茧——“生活中的经济学”焦点讨论法的课堂实践

发布日期:2024-03-21    浏览次数:

对于经济学原理,寥寥几句,看似简单,但背后的含义却又是极其深刻的。对于课程“生活中的经济学”来说,要以生活面相的方式,帮助同学们认清、理解甚至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决策,逐渐形成基本的经济学思维与素养。


在课程原理“成本——放弃的最大代价”的课堂教学中,赵云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放弃的最大代价”、“成本=价格”的含义,选择了以“教师收入”为焦点话题(O)作为课堂导引。教师让同学们对比职业球员与教师两个职业的收入,并提出自己对于二者之间收入存在巨大差距的看法。课堂上,同学们给出了如“职业球员运动生涯相对较短”、“职业运动员的伤病风险较高”、“教师职业生涯较长,越老越吃香”等直观的认知(R),这些直观认知来自于他们对两个职业的观察以及社会对它们的的评价,随后赵云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了职业的选择,班级中绝大部分同学也都愿意选择教师为自己的职业。


在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后,赵云老师再一次拿出前期课堂上所讲的“稀缺”以及成本的定义,为同学们进行抽丝剥茧(I):同学们的表达非常好,看到了不同职业下的不同约束,而经济学中首先需要考虑的约束就是稀缺,从从业人数上看,中国国内登记在册的职业球员人数非常少,即便人们再怎么诟病他们的能力、实力较弱,但这些人已经是当下国内能够找到的在该领域中的佼佼者;反观教师这一职业,同学们刚才举手表达了自己想考取教师资格证,为从事教师职业作准备,那就足够说明,在国内教师并不是稀缺资源。所以工资高低并不能体现我们对一个行业的重视程度,而是要看从事这一行业有多少人,恰恰是因为人多,教师的工资不高,体现了我们国家重视教育,对于人名教师的培养以及大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喜爱与选择。


“放弃的最大代价”来看,同学们不选择职业球员,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天赋这一客观约束决定的,更是因为如果固执的选择了球员,将来自己的收入可能连教师的不如,所以“成本=价格”的含义在于,同学们看到老师已经做出的职业选择之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所以价格是一个事后知道的结果,我们会拿着结果与事情发生之前的选择做比较,得到了成本等于价格的结论。赵云老师再一次强调,成本一定是“面向未来”、“需要想象”的。

最后在举一反三的设计中(D),赵老师为同学们选择播放了周星驰经典影片《唐伯虎点秋香》与《武状元苏乞儿》中的片段,通过影片的观看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就连乞丐,看似是没有成本的获得了施舍,但背后他们不得不放弃尊严,甚至还要卖惨来获得路人的施舍与同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谚语诚不欺我。


ORID焦点讨论法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观念与认知转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转变,同学们不仅加深了概念原理的理解,并能够逐步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