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1日,在“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堂上,历史学专业背景的李珂老师和经济学背景的杨晋丽老师携手,共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共探票号衰落之谜。
经济学视角:票号与政府关系的缺失
课堂伊始,杨老师以经济学家的敏锐洞察力,深入剖析了票号与政府关系的缺失对其衰落的影响。她指出,票号未能触及政府核心业务,缺乏政府的信用背书,是导致其业务范围受限、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时,政府未能为票号提供制度性保护和法律认可,使其在面临风险时孤立无援。
历史学视角: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票号衰落
紧接着,李老师从历史学的角度,为同学们描绘了票号衰落的宏观背景。她提到,清末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动荡、技术与交通通讯的迅猛发展、金融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票号自身经营管理的不善,共同构成了票号衰落的复杂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票号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学生热议:多角度探讨票号衰落
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票号衰落的原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票号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缺乏现代金融产品的支持,是导致其衰落的关键;有的学生则从历史学的角度,指出票号在面临政治变革时未能及时调整策略,错失了转型的良机;还有的学生结合两者,认为票号的衰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有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



双师交融:经济学与历史学的碰撞与融合
在双师授课的过程中,杨老师和李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票号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则为这场学术盛宴增添了更多色彩。两位老师的观点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为同学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票号衰落图景。通过双师交融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票号衰落原因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此次双师授课不仅是一次教学方式的创新尝试,更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宴。通过经济学与历史学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同学们对票号衰落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撰稿人:李 珂
审稿人:赵振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