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悲惨世界》:导演×编剧再现真实创作视角

发布日期:2025-06-23    浏览次数:


近日,《音乐剧》课程开展了双师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聚焦维克多·雨果的鸿篇巨著《悲惨世界》,由王健与董文媛两位老师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从导演和编剧的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位核心人物的角色塑造逻辑,尝试为学生们提供观察百老汇及伦敦西区创作过程中思维碰撞的视角。

课程伊始,王老师在课程导入中指出《悲惨世界》在文学史与音乐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她讲到,文学原著自1862年问世以来,已被译为102种语言,其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与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构成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音乐剧版从1980年法语版首次公演,再到1985年英语版首演,至2007年已成为伦敦西区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被誉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之一。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们具备角色塑造的比较能力,通过学习冉阿让、芳汀、珂赛特在文学原著与音乐剧中的塑造,理解思想情感在文学描写与音乐剧舞台呈现中的强度差异。

冉阿让:法律枷锁与人性救赎的双重解读

首先,从冉阿让的角色塑造开始。王老师讲到,冉阿让的人生分成多个时期。如何在有限的音乐剧时长内,让观众一秒理解人物及其转变,就会用到描述自身的唱段。她举例到核心唱段《Who Am I?》,详细分解了演员音色的变化、角色从阴影走向光明的位移以及乐队配器的逐步叠加,用舞台呈现出冉阿让的身份定位和思想觉醒过程,这些手法将原著中漫长的心理转变过程,转化为观众可直观感知的舞台语言,有效解决了时长限制问题。

董老师则从原著中抽丝剥茧,分别分析了米里哀主教的烛台馈赠、沙威追捕中的心理博弈、马德兰市长的身份伪装。通过文本细读,她讲解了雨果如何用长达四十多页的独白体构建起冉阿让从仇恨到忏悔的心路转折。同时,董老师结合1848年法国革命背景,讲解了冉阿让从个体救赎者升华为社会救赎象征的文学机制——“他的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对制度化压迫的无声控诉”。

芳汀:身体与尊严剥落的双重视角

紧接着,针对芳汀的悲剧性塑造,王老师以经典唱段《I Dreamed a Dream》为例进行声乐表现力分析。通过比对多个国际版本演出影像,她讲解了演员如何通过咽喉颤音表现生理痛苦、通过突然的休止符表现情感崩溃点以及通过肢体蜷缩表现被压迫感,从而实现观众对角色毁灭性遭遇的沉浸式体验。她指出,这些艺术处理具有强烈感染力,但也提醒同学们,注意此段对原著细节进行了选择性强化。

随后,董老师采用带领学生阅读原著的方式,同时ppt展示出当时女工生存状况,讲到雨果对芳汀卖发、拔牙、沦为妓女等情节的描绘,事实上是基于社会调查的。书中用数个冷静的短句完成卖牙场景叙述,文学力量正源于对苦难的零度书写。这种写实主义,在19世纪文学中具有开创性批判价值。

珂赛特:阶级跨越与情感羁绊的双重诠释

在解析音乐剧对珂赛特的特殊处理时,王老师指出:通过《Castle on a Cloud》与《In My Life》两首主题曲的旋律呼应,在幼年与成年角色间建立了连续性。音乐剧刻意弱化了原著中珂赛特婚后生活的描写,使角色始终维持纯真救赎的定位。随后,她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处理在加强叙事连贯性的同时,是否简化了角色的复杂性?同学们讨论结束后,她总结道,这种改编背后反映的审美取向与社会心理值得深入探讨。

最后,董老师则还原了音乐剧舞台弱化的部分。通过分析原著中珂赛特与马吕斯长达八十多页的婚后生活描写,她讲到珂赛特如何从被拯救者转变为中产阶级主妇,其救赎光环必然消解。她指出,雨果刻意展现理想化爱情在现实中的褪色过程,这种对拯救叙事本身的反思,展现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本次双师课程通过严谨的对照分析,实现了建立文学原著-音乐剧改编的比较探索,通过音乐剧影音沉浸与原著理性批判的融合,培养学生对经典的立体认知能力这种跨越艺术形式的共鸣,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价值——在美的感召中抵达真,在真的求索中守护善。


学生反馈:

本节课程设置三个互动环节,涵盖文本对照阅读、音乐剧视频解析、改编辩论等模块。根据课后问卷显示:92% 的学生认为双重视角显著提升了对角色复杂性的理解;87% 的学生表示开始反思原著权威性与改编适配度的辩证关系。


   很有意思,建议下次发点原著资料。双师课堂的形式很新颖,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解读,让我们对经典的理解更加有吸引力了。启发我们思考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不过建议可以留更多时间给学生讨论,让我们消化这些新视角。

——软件2301班张睿豪


两位老师的教学模式有明显优势。从效果看,拓展了认知维度,引发了我对艺术的思考。当文学深度遇见舞台张力,产生的不仅是知识叠加,更是认知维度的拓展。建议增加互动环节的时长。

——物流2301郭豫


撰稿:王健

审稿:赵振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