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学生乐评第37期】任昱帛:跳动的音符,鲜活的画面——《图画展览会》

发布日期:2025-06-23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散发着迷人芬芳。通识课程《古典音乐入门》以培育学生鉴赏古典音乐为核心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乐理知识、剖析曲式结构,还注重结合音乐史背景与作曲家生平故事,将巴赫的复调精妙、莫扎特的灵动优雅、肖邦的浪漫诗意娓娓道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隔阂,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二课堂则带领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圣殿,聆听相对经典曲目,开启古典音乐鉴赏之旅。本学期的第二课堂老师们选取了维瓦尔第《四季》、圣桑《动物狂欢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乔治比才《卡门》、贾科莫普契尼-《图兰朵》以及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等6个作品的古典音乐名曲,师生共赏、共评、共悟。每一篇乐评都是心灵与音符的对话,是情感与艺术的交融。现刊发学生佳作,邀您一同聆听古典回响,品味乐评之美。

学生信息:智能工程学院 机电2301班 任昱帛同学

指导教师:王健

鉴赏曲目:《图画展览会》这部作品取材于俄罗斯画家维克多·哈特曼的遗作展览,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在挚友去世后,深受触动而创作的。它并非传统意义上描绘具体风景或故事的歌剧,而是一部独特的音画配合。穆索尔斯基没有依赖视觉图像,而是运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将音乐作为画笔,在听众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串联起对逝去友人的追忆。

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不仅是一场视听交融的艺术盛宴,更是音乐技巧运用的典范之作。作曲家凭借精湛的技法,将绘画艺术转化为独特的音乐语言,让听众在音符间领略到画作的神韵与内涵。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部作品像是一个音乐拼图。它由十首描写不同画作的小曲,和五首类似“中场休息”的过渡段落组成。这些过渡段落的旋律有点像,却又不完全一样。比如从很阴森的《墓穴》到特别激昂的《基辅大门》,过渡段落就通过增强的力度和加快的节奏,实现了情绪的自然转换,避免了曲风跳跃带来的割裂感,这种独特的曲式安排使作品兼具连贯性与戏剧性

说到和声,穆索尔斯基没有按老套路出牌。在表现《侏儒》的时候,他运用不协和和弦与频繁的和声模进,塑造出怪异、扭曲的音乐形象,配合快速的半音音阶进行,一下子就把侏儒怪模怪样、走路摇摇晃晃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而在《古堡》里,他换了一种古老调式的和声,搭配上平行的音程,再加上女中音的演唱,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中世纪城堡。

虽然这部作品一开始是为钢琴写的,但里面的织体设计很丰富,这也给后来改编成其他乐器演奏提供了可能。像《基辅大门》,用密集的和弦和八度一起弹奏,声音特别宏大,大门那种雄伟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杜伊勒里宫的花园》则用了一些轻柔的分解和弦,配上跳跃的旋律,让人感觉像是看到了小朋友在花园里快乐玩耍

穆索尔斯基把这些曲式、和声、旋律和织体的技巧组合在一起,让《图画展览会》变得独一无二。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创作才华,更为后世音乐创作在跨艺术表达和技巧运用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