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电影学视角下的“purpose”and “spark”
——“幸福课:积极心态的力量”
近日,“幸福课:积极心态的力量”课堂上,赵凯老师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通过经典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为引,探讨何为真正的“幸福”,并从“purpose”(人生目标)与“spark”(生命火花)的差异出发,引导学生感知积极心态的力量。

课堂伊始,赵老师解读了影片中“purpose”与“spark”的象征意义:“purpose”往往是明确的目标,例如考研、考公等人生规划,但它未必能带来长久的满足。而“spark”则是心底里点燃生活的火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热情与灵感,它来自日常的微小瞬间,令生命充满色彩。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赵老师邀请电影评论中心的王薇老师联合授课,从电影学的角度帮助大家剖析影片中的关键情节与视觉语言,带领学生探索影片中如何通过细腻的视听语言传递人生哲理。

双师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们通过电影中的情节,直观感受到“spark”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在王薇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重新审视主角乔·加德纳的生命旅程:一个一心追逐音乐梦的中学乐队教师,在经历了一场意外后灵魂出窍,开始了寻找生命意义的旅程。通过主人公与22号灵魂的互动,影片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目标,更在于捕捉生命的每一个细微、美好之瞬。课堂中,同学们也以乔的故事为映照,分享了自己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好时刻: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段悠扬的旋律,甚至一场温柔的细雨。
赵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实践了“幸福微行动”,鼓励他们记录每天的“三件好事”,绘制属于自己的“美好能量瓶”。通过这样的幸福练习,学生们将内心的积极情绪可视化,感受到积极心态带来的力量。这种“记录美好”的微行动不仅让学生们懂得欣赏日常中的小确幸,更让他们意识到:那些被忽略的细小瞬间正是生活的真正底色,日积月累中带给人心灵的滋养。

此次双师课程不仅仅是一次电影的解读,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心灵对话。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在电影艺术与心灵成长的交织中,逐步认识到生活中的“spark”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瞬间。
撰稿:赵凯
审稿:张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