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7教108教室,《中国近现代经济地理》课堂以“城市规模变化的经济逻辑与空间响应”为主题开展双师教学,主讲教师刘伟联合经济学教师宋露琴,从经济动力与地理形态双维度,解析城市规模扩张的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

课堂伊始,刘伟老师以深圳为例说明城市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空间体系的转变,以及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骨架的拉伸作用,从地理学视角展现城市规模变化的“空间印记”。他借助遥感图像与城市地图指出,随着人口与经济规模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圈层扩张+多中心重构”的特征:一方面,建成区不断向外蔓延,农田、绿地转化为住宅与工业用地;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日益清晰,CBD、产业园区、居住新区等形成专业化空间组团。他同时也提醒,城市空间扩张需警惕生态空间被挤压、通勤距离拉长等问题,强调“集约发展、功能融合”是可持续城市化的地理策略。

宋露琴老师以“城市是增长的引擎”切入,指出城市规模变化本质上是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结果。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规模经济层面,城市通过企业集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率,吸引劳动力涌入;在集聚效应方面,人才、资本与技术在城市空间的高度整合,催生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推动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同步扩张。她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说明大城市通过完善的产业链与服务网络,形成“收入升高—人口流入—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但也指出伴随城市规模扩大,可能出现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城市病”,提示需在效率与宜居之间寻求平衡。

刘伟老师进一步总结,城市规模变化是“经济动力驱动—地理空间承载”的联动过程。他指出,地理学则聚焦空间结构的适应与优化,经济学关注规模扩张的效率与成本,二者共同构成理解城市发展的完整框架。他呼吁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经济理性与地理智慧”的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本次双师课堂生动呈现了城市发展的多元面貌,激发了学生跨学科思考的热情。课后,学生们表示将以更系统的视角关注城市问题,为未来城市治理与规划贡献智慧。
学生心得
这次双师课形式很新颖,宋老师从经济角度讲城市为什么长大,刘老师则带我们看城市“长成什么样”,让我明白了城市扩张不只是人多楼多,背后有深刻的经济规律和空间逻辑。以后观察城市变化时,我会同时想“为什么”和“变成怎样”,知识一下子就立体了。
——数媒2401 郅济钰
两位老师分别从经济学和地理学解读城市规模变化,让我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魅力。宋老师逻辑严密,阐释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刘老师图文并茂,展现城市空间的实态演变。这种授课方式既拓展了思维,也增强了我们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受益匪浅。
——人力2401 薛艺恒
撰稿:刘伟
审稿: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