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强大的底层思维是通识教育的初心,也是通识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探索基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多样化的通识教育,2月24日通识教学部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基于日常教学实践,针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进行教改项目的研讨。
为了激发老师的教改热情,凝练教改思路,本次研讨会上全体老师分别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梳理与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张素英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教改项目的设计思路,张素英老师提出为了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学的互动关系,并构建基于兴趣的学习共同体,能充分发挥学生朋辈学习的优势,通过思想风暴、思维碰撞激发学习内生力、创新能力。因此张老师认为从“中国哲学智慧”一课出发,将构建“学习共同体”作为教改项目。
张亚杰老师以“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一课为例,围绕教学创新与改革,一方面结合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从晋商学堂入手,把课上和课后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基于以上的教学实践,张亚杰老师将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历史类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探索”作为教改项目的方向。
罗娟老师在“幸福课:积极心态的力量”这门课程中,基于书院制的心理学第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也为了挖掘晋商文化中积极地心理学概念,丰富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进行教改项目的申报。
毕芳荣老师基于“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一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她认为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进行教改项目的申报。
赵振滔、李珂、白强、王健、贾缨琪老师也分别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教改项目的思路。分享完毕后,全体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教学应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未来工作将呈现极强的灵活性与跨界性,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世界挑战的综合能力,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对于一线的通识教师而言,打破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设计,探索通过多样化的思维训练与实践模式,是教改项目的抓手,也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学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
撰稿:白强
审稿:张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