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发布日期:2021-03-30    浏览次数:

作为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通识教育研讨月”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3月24日-3月26日三校通识教学部10名骨干教师共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活动安排包括对话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成员、哲学系教授梁中和老师,交流哲学通识课程教学经验,并邀请梁老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四川大学教务处、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开展六校座谈,交流通识教育建设经验,探讨通识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同时走进专家课堂,观摩四川大学哲学、法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各类的通识课堂。我校通识课教学部副主任张晶晶老师、《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课程负责人张素英老师、《正义论》课程主讲人徐佳老师作为我校通识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调研。

【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访名师:对话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

3月25日下午两点整,我们有幸与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成员、哲学系教师梁中和教授进行小型研讨,交流哲学通识课程教学经验。梁教授是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成员同时是通识核心课程——《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课程的负责人。梁教授具体就我校通识课程《正义论》、《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梁老师指出通识哲学课的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教学设计上,哲学通识课应该接地气、有活力,以社会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哲学思考出发应对当下社会问题;课程安排上,要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史哲宗教多方面打通,实现人文、科学、社科多学科交叉,以社科视野看问题,从经典文本入手进行双师授课;教学方法上,梁老师强调哲学课堂要打破常规填鸭式的满堂灌,从案例出发,以讨论收尾,打破教师思维定势,多角度、多维度引导学生思考,切忌标准答案式的讨论;课程名称设计上,梁老师认为课程名称设计要有创意,可以学术畅销书名为参考,采用主副标题的模式,主标题注重吸引力,副标题讲究学术性。

接着梁老师根据课程大纲针对《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一课给出提纲挈领的建议。梁老师认为课程设计上,要跳出思维定势,从专题出发,分角度多维度进行阐述,用哲学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具体安排如下: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出发,以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为专题,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从经典文本入手,以《斐多》、《申辩》、《会饮》为主带领学生进行原著导读,使学生真正体会“爱智之学”的魅力;最后从专题入手,以幸福观、生死观、道德观为抓手,从中西两处视角引领学生思考。

【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依据《正义论》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交叉学科的课程特点,梁老师建议本门课程以专题为切入,可探索诸如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平权运动、代孕问题等社会热点议题。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客观呈现学科经典知识,避免教师立场先行的情况。梁老师对本门课程中开展的课堂辩论环节和引入BOPPPS模式等教学法予以充分肯定,并强调该课程可采用多学科思维提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更多思考,侧重学生批判精神、反思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针对大纲的设计梁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如章节标题宜新颖、主题内容要详细、章节关系需整合等,并对其教授的通识核心课的考核方式和优秀通识学生作品展示等进行了交流。

【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进课堂:进川大通识课堂感受名师风采

四川大学通识核心课涵盖了哲学、法学、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多学科,课程安排丰富多彩,课程名称极具吸引力,如梁中和教授的《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张林教授的《法医世界:全球要案的深度剖析》等。经了解,梁教授的这门课程是由多个学院的十几位老师通力合作,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全面探讨生命中爱、美与死亡议题,升华学生生命教育;张教授的课程则是以全球经典大要案为例,解读身边的法律和医学知识,让学生对案件侦破等方面有科学客观认知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在31门课程当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法学院王有粮老师开设的《法的精神:历史、理性与正义》。在课堂上,他更多采用“探究式”方式教学,讲授法治实践化枯燥法理的过程中将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属不易。授课环节引用亲身经历和生活故事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所学课程的现实意义。在课程设计上,留有课堂1/3时间针对课程内容涉及的经典案例进行不同维度的讨论,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好理解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此次听课让我们看到四川大学通识核心课在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助教团队、考核方式等方面优化升级的效果,体会到“整合课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模式带来的成效,更感受到其“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教育理念。

学经验:六校座谈,交流学习通识课程建设经验

26日上午,与四川大学教务处、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开展六校座谈,交流通识教育建设经验,探讨通识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通识研讨】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我校通识教师赴四川大学调研学习纪实

首先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华教授分享了川大本科生培养模式,题为《致力于一流人才培养的川大本科教育》。李老师从办学基础、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特色、升级再出发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其中重点提到了川大的通识教育体系,川大从“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培养理念出发,组建了五大模块通识课程体系,形成了丰富有特色的川大通识模式,具体体现为:汇聚多学科优势,涵育深厚人文素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室革命为抓手,从事小班化教学;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考核,推行非标准答案考试。

接着,三校通识课教师与川大教务处老师进行小组研讨,大家就通识教育的宣传、通识课堂监管、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通识教育的激励机制与川大教务处相关老师展开深入探讨。

百年川大,兼容并包。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们南下蜀地访名校、拜名师,寻找与我们相通的通识基因。三天时间,川大之行忙碌又充实,在访名师、进课堂、学经验等一系列活动中,我们收获满满。未来已来,通识将通,此间天地,大有可为!

供稿:张素英、徐佳

(作者:张素英 徐佳 编辑:cu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