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育见π | 塑造未来的教育模式——通识教师研修工坊第2期纪实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

为推动AI时代教学模式革新,“通识育见π·教师研修工坊”第2期以“AI如何赋能教学?”为主题展开。活动特别邀请复旦大学的赵斌教授,与通识教师共探未来教育模式变革。

信息时代教育:挑战中寻机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者和学习者不应单纯充当信息的‘出纳’”。赵斌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处理信息,将会导致人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呼吁教师具备前瞻性思维,积极探索在AI背景下,如何将个性化教育与传统规模化教育相融合。

赵教授指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而AI的巨大潜力恰恰在于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规模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传统思维模式正面临挑战。因此,在使用AI时,我们必须确保指令的质量,充分利用其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实现与AI的优势互补。

教育理念转变:从知识到能力

当前教育面临信息过载挑战,赵教授呼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要教会学生理解、运用知识,将教育目标转向实践与思考。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成长赋能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其掌握未来社会所需技能。在活动中,赵教授还展示了他的课堂实录以及借助AI制作的课程视频。通过他的演示,让在座的老师们看到了AI工具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可能性及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AI工具,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在线资源建设的成本,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学习方式。

互动交流:聚焦教学难题求解

在活动末尾,教师们与赵教授积极互动。针对赵凯老师提出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考核方式的问题,赵教授分享经验,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用AI制作博客和微视频、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并互评等方式考核。赵云老师提出课程建设方面的疑问时,他鼓励学生创建课程智能体,用AI生成课程讨论博客,提升动手能力。赵振滔老师提出AI在美学类课程考核的应用问题时,赵教授提议避免单纯考核背景知识,可课堂随机抽取内容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讲解。赵教授的一系列解答,鞭辟入里又极具实操性,不仅从理论层面剖析了AI与教育融合的方向,更在具体教学环节给出了详实且创新的建议。

此次讲座让教师们看到AI在未来教育中的巨大潜力与教育模式发展方向。在技术和社会不断变化的当下,教育工作者需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需求。

供稿:赵亚楠、戴国庆

审稿: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