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集团青年教师成长导师潘迎春教授与通识教学部的张亚杰、刘伟、杨瑞以及远景学院的李玮莉、葛乔5位老师齐聚“云端”,共同探讨本学期教学规划,会议由张亚杰老师主持。

会议伊始,张亚杰老师代表各位教师对潘迎春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其长期以来对青年教师的悉心指导表达诚挚感谢。他提到,青年教师充满工作热情,但在教科研经验和目标规划方面存在不足。张亚杰老师分享了自己本学期的教学规划,重点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在教学上,因《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教学大纲调整且有新教师加入,他计划助力新教师熟悉课程、优化教学环节;科研方面,将积极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参加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和课程思政大赛,同时完成省级课题申报,尤其是晋商文化基金会发布的相关课题。

通识教学部杨瑞老师介绍,他所授的《中国城市化研究》课程本学期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该课程以新时代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背景,围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构建“历史纵深—现实观照—未来图景”的课程体系,融合多学科视角,强化理论与实践互动。杨瑞老师还提到,自己面临职称晋升,希望潘迎春教授能在课题和教学竞赛方面给予更多指导。

通识教学部刘伟老师将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课程建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从“是否主动关心经济热点话题并辩证地看待问题、是否积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并做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和是否有以知识服务社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历史使命感”3个维度9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统计分析,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

远景学院葛乔齐老师汇报,《大众传播》课程本学期将围绕“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等主题开展跨学科联合授课。课程设计综合性实践任务,学生分组完成如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等跨学科课题,还将与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田野调查。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成果展示”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文化叙事能力,打造“知行情合一”的通识教育新模式。同时,课程还将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文化叙事能力,提升通识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

远景学院李玮莉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是《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和《地缘政治与国际热点》。本学期聚焦于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设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模拟”环节,学生将扮演沿线国家官员,通过撰写国情报告、模拟推介会等形式,阐释本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中的定位与合作诉求,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认知。《地缘政治与国际热点》课程围绕“理论溯源-现实投射-战略回应”逻辑主线,系统构建理论框架、热点冲突、大国博弈、中国战略四大模块,梳理经典地缘政治学理脉络,揭示地理要素的多维度冲突表征,聚焦战略资源竞合与规则博弈,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地缘战略的实践认知。课程通过模块化整合,力求实现学术逻辑、现实关照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潘迎春教授对五位青年教师的规划逐一点评。她指出,学校通识课程特色鲜明,思政元素融入多样,鼓励各位老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大赛和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这不仅有助于丰富科研履历,更是提升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她还表示今后会为老师们的参赛申报书、课题申报书、成果报告及修订后的教学大纲提供更加详细全面的指导。

最后,五位青年教师对于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表示万分感谢。潘教授为青年教师本学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明确了方向。希望在潘教授的引领下,青年教师们能够快速成长,在课程建设和科研领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