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研】共读、共研、共进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组读书会
近日,“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组依据三校虚拟教研室月度工作安排,开展第三期经济学读书会,阅读主题为《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有关“供应”的相关章节,课程组杨瑞老师为本期的领读人,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反思。
在领读过程中,杨瑞老师首先谈到了自己对比较优势的理解,杨老师认为这个原理最重要的内含在于“自己和自己比”。随后杨老师对比了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对比较优势的不同理解,并讲解了上课过程中用到的案例,尤其是亚当·斯密在自己的著作《国富论》中的伦敦绣花针工坊的协作与分工案例,随后老师们就“生产飞机还是袜子”的案例展开激烈讨论。大家指出,这个案例既可以在成本的章节使用,也可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赵云老师说,这一案例在“成本”章节是以“外部环境”的视角分析,因为成本的决定自己说了不算,而在比较优势这里可以从“内部审视”的角度展开。内外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这个案例的理解,并学会综合运用两种理论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老师们对此一致表示认同。
在价格歧视的领读过程中,杨瑞老师介绍了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义和注意的要点。老师们纷纷补充了相关的案例。三级价格歧视讲解的过程中,可和各大景点的门票制度相结合,如迪士尼乐园的门票分为需要排队和不需要排队两种。校园中打印资料时,老师和学生收取的费用也有所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三级价格歧视的例子。最后强调了之前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一点,价格歧视的实施条件:只有防止消费者之间对同样的产品进行转售才能成功实施价格歧视。
通过分享和讨论,大家不仅加深了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们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学习,更好的讲授所带课程。
撰稿:杨泽赟 郑思杰
审稿:赵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