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专业成长,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组全体教师走进杨晋丽老师的课堂,开展集体听课与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实战观摩为切入点,探索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授课内容:科斯定理——谁伤害了谁
正式课堂前,杨晋丽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高铁换座”情景演绎让同学们走近科斯定理。杨老师带领大家结合大量案例进一步深刻理解科斯定理。杨老师与抛出“牛与小麦的产权纠纷”“泳池阳光与酒店副楼的采光争议”“火车与亚麻的赔偿争议”“水泥厂与老居民的环境纠纷”等几组经典案例,让学生凭借自身朴素的道德直觉来看待这些案例中是哪方权利受到了伤害,然后给学生们讲述科斯又是如何看待这些“伤害纠纷”的。透过丰富的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常理所当然的朴素道德在解决实际纠纷时的局限,并让同学们认识到:如果权力未被界定清晰,就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伤害了谁。整场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现实问题,并从中窥见科斯定理理论之精妙。


听课心得:实战观摩启发
课后,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研讨会,全体教师围绕本次课堂的教学细节、案例设计、互动效果等展开深度复盘。课程组老师们在肯定杨老师教学成果的同时也从各自角度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杨瑞老师肯定高铁换座情景导入的亮眼效果,建议在案例讲解中多关联该场景强化逻辑;同时提出“课堂开头设计需分类适配”——理论类课程可用“生活冲突情景”破题,数据类课程可借“反差数据”引发好奇,故事类课程宜用“悬念案例”吸引注意力。
宋露琴老师认可课堂节奏与内容衔接,建议在“水泥厂”案例后插入污染维权新闻片段;并分享“动态调整教学”的思路:若发现学生对案例兴趣低,可临时切换成当地近期热点事件。
杨泽赟老师建议补充“提升抬头率”的小技巧,每15分钟插入1个“快速互动”,如让学生举手投票“支持哪方产权界定”,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郑思杰老师建议将提问设计得更有层次感,从“是什么”“为什么”过渡到“怎么办”,并结合高铁换座协商逻辑引导学生思考产权调整方向。
王雨晨老师建议板书应该再充分些,方便学生对比回顾。
杨小梅老师、徐佳老师建议结合《民法典》条款,在分析案例时融入“污染者担责”“自愿协商”等法治精神。

课后反思:聚焦行动与路径
面对课程组老师们的宝贵意见,杨晋丽老师全程专注投入,不仅逐字逐句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更针对意见中的细节与大家深入交流具体调整思路,确保准确把握改进方向。杨晋丽老师明确表示,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兼具针对性与实用性,既精准指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也帮助自己清晰看到了教学环节中的可提升空间,为后续优化提供了关键参考。结合建议内容,她进一步规划了改进路径:后续将优先从课堂开头设计与学生抬头率提升两大核心痛点入手,通过优化导入形式、增加互动环节等方式,先解决课堂初期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再逐步延伸至教学内容呈现、课后反馈等环节,持续完善整体教学方案。
此次集体听课与研讨活动,不仅为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组搭建了互学互鉴的平台,更让课程组教师在观摩与交流中明确了教学优化的方向。在之后的课程组集体教研中,老师们将继续加强教学经验分享,共同打磨课程细节,推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建设迈向新台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经济学教学服务。
撰稿|杨晋丽
审稿|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