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识快讯

通识十年|解锁人生的无限可能,打造自己的高光时刻 ——“通识十年·我们在生长”师生座谈会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4-05-27    浏览次数:


十年,不长、不短,足以让一个梦想生根发芽,也让一段记忆更加珍贵。2024年是我校面向全校学生推行通识教育的十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陈总、彭总一行以及校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齐聚毣谷书院,共同参与“通识十年•我们在生长——优秀校友、师生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主持人赵云老师向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校友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欢迎他们回家,并介绍了当下通识教育版块的构成以及在座的教师与在校生代表。之后,陈校长简要回溯了通识教育在我校的发展历程,从一个部门的先行先试,到多个部门一体多翼,协同联动,打造出独特的“同心圆”模式。从零到一,从一到多,十年风雨通识路,有艰辛、有挣扎;更有喜悦和欣慰:那就是看到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同学们在浸润了通识教育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长。作为通识教育的“火炬手”,通识会一直引导学生解锁无限可能,收获彼此和而不同的人生精彩。


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识课程--学生如是说

“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识课程”环节分享中,有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回忆与感慨。2014级“老学哥”贾子真向大家介绍到自己是通识教育的第一批学生,特别喜欢赵云老师的《时间简史》。子真同学认为通识教育像一颗种子,不急不缓、静静生长,在关键时刻给予人前的动力与方向。在校生梁宸同学向大家表达了他喜欢王健老师所教授的《音乐剧》这门课程。王老师别出新裁的授课方式,清晰明快的节奏以及引人入胜的课程内容是吸引他的主要原因。对于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任职于小米的作家班学员高强同学经过通识教育尤其是《创意写作》课程的浸润与授课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得他在2017学年陆陆续续在《山西文学》、《都市》等期刊上发表5-6篇小说;后续编写了《曹家春秋》、《国语中的晋》等书籍。来自远景学院的在校生王栋同学对通识课程情有独钟。勇于尝试、善于表达是他的独特之处,他通过选修及以旁听的方式将通识类所开设课程系统化地学习了一遍。不仅如此,通过参与北伊利诺伊大学云端学伴计划提升了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本科生身份获得线上参与世界科学日“气候论坛”以及IETI交叉学术会议等国际会议,获得了来自纽约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专家的关注和赞誉。

                   


享受初恋的感觉--老师如是说

当说到“通识教育的最大收获”时,毕业于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远景学院文学教师樊亚菲,作为刚刚入职信院参与通识教学的“萌新”教师,分享了自己从学生时代起与通识教育的缘分和自己的通识理想。

在求学期间,他接受到的研究生教育是博雅教育,在专业课程之外,学习了如《古代文学》、《文艺学》、《美学》等通识课程,她说与通识教育的缘分起源于在上《文化研究课程》时遇到的一本书叫做《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中说道“只有人与人的心能够真正交流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书中的主题思想及对通识教育教学理念让她感受到了通识教育的可贵。她认为通识教育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媒介,在这里挑战无处不在,在这里你可以永远保持热泪盈框,与学生一同成长,与学生平等交流。与通识教育谈一场恋爱,享受初恋的感觉,感受心与心的震颤。


探寻人生意义--彭鸿斌博士如是说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彭鸿斌博士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总的概括。他指出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专业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借助学校通识教育这个平台,锻炼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之一。在同学们进入社会之后,不光要有一份技艺,还要学会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的方式,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辨能力是要远远的超过985、211那些学校的同学。我们不是要去跟他们竞争,而是要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很正面、很积极、很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用在你的跟朋友相处,可以用在家庭生活,也可以用在工作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格外珍惜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认真的学习、尽情的玩耍,保持积极、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撰稿|杨瑞 任晋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