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识快讯

集团通识教育学术顾问潘迎春教授莅临我校指导通识课程建设

发布日期:2025-10-08    浏览次数:

集团通识教育学术顾问潘迎春教授莅临我校指导通识课程建设

11月6-8日,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通识教育学术顾问,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课程团队首席专家潘迎春教授莅临我校指导通识课程建设。期间潘教授围绕我校通识序列各部门相关教师的教学创新大赛、一流课程、教改课题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与把关。

一、教学创新大赛:以学情与时代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创新

11月7日上午在上河书院104大咖书屋,潘迎春教授为参加2024年教学创新大赛的老师们提供了现场指导。首先,潘老师听取了宿佳佳老师的法律与社会课程建设汇报后指出:教学创新要对学情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目标且目标设置不宜过大,强调让学生通过法律关注和认识社会,教师应重点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法律知识用于解决实践问题中。对于张亚杰老师的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课程的教学设计创新报告,潘老师指出:课程痛点分析要从教师如何完善课程出发,课下实践活动要紧密联系和服务于课堂学习。随后,潘教授还观看了张亚杰老师的课堂实录并在细节方面给与建议。对于杨瑞老师提出的困惑,潘老师强调申报书写作不能否定已有的教学成果,而是要在已有的教学成果之上思考如何顺应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真实需求。

二、一流课程建设:探索通识课程的内在逻辑性

11月7日下午在上河书院106圆桌会议室大通识板块相关课程负责人就一流课程申报的相关事宜向潘老师请教。针对白强老师“古典音乐入门”课程的申报书,潘教授指出要突出课程美育特色。针对赵振滔老师“美学漫步”课程的申报书,潘教授指出申报书要紧紧围绕已有的教学改革进行创新点的凝练,不要套用模版、套话,要体现课程的特点,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呈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在指导贾云霞老师的申报书时,潘老师提出要利用好申报书中所有的字数,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准确呈现课程的特色。最后潘教授结合一流课程申报存在的共性问题,强调要以真实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从课程内容、课堂设计、考核安排、资源建设等方面凝练申报书。

三、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凝练通识育人的多种方法

11月8日上午在上河书院104大咖书屋,通识教学部2023年、2024年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进行开题、中期汇报,潘迎春教授与通识教学部罗娟副教授共同担任评议专家。针对杨瑞老师“跨学科融合下‘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汇报,潘教授指出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分析本课程进行跨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任晋茹老师“课程思政融入‘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的路径研究”,罗娟副教授提出要结合“思想舆论阵地、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师生共创案例库的开展课题研究。根据刘伟老师、贾缨琪老师的汇报,潘教授与罗老师一致认为要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思考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的融入路径。王健老师“美育视域下‘音乐剧’课艺术实践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潘老师首先肯定“音乐剧”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同时提出可以仿照项目运行的方式进行音乐剧专项人才的培养。针对张亚杰老师、张素英老师的汇报,两位评议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的设计思路、研究进度基本符合要求,同时也要更加聚焦关注第一课堂的设计。

四、新开课建设指导:尝试多元优化的通识课程设计策略

11月8日下午在上河书院106圆桌会议室,潘老师首先听取了李珂老师关于世界文明的历程课程设计,针对李珂老师提出的课程大纲和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如何能够使授课内容更接地气、贴近生活的问题,潘老师指出:课程目标不要过于宏观各章节名称的写作风格前后要一致,授课不需要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建议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讲深讲透。对于刘伟老师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地理这门课程,潘老师建议要衔接好近代和现代,阐述清楚从近代到现代中国经济地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和转型还可以增加中国人口地理章节。潘教授在听取了沉浸式剧本杀写作的课程报告后,提出要逐步构建完善的课程资源库,并且可以设置更高的考核标准。最后,针对《美术鉴赏与实践》这门课的授课计划,潘教授建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提升美术的鉴赏能力。

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思考课程的育人目标,是我校通识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潘迎春教授亲临指导,为我校通识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与强劲的动力。未来,我校通识教育将深入挖掘课程内涵,课程内容进行精心打磨,不断丰富其内涵探索多元的教学形式,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形式更加多样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度,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撰稿:姜甜甜

审稿:张素英